搜索到 26 个结果
《咕咚》是一篇童话,基本故事情节是:一只成熟的木瓜"咕咚"掉入湖水中。胆小的兔子边跑边喊:“咕咚来了!”其他动物惊慌失措,跟着兔子盲目奔跑起来。聪明的狮子带领大家回到湖边,仔细观察,发现原来是一场虚惊。这篇童话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们,遇事要像聪明的狮子那样,注意了解情况,不要盲目行动。
1980年6月1日,为了庆祝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童话—“咕咚”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邮票+1枚附票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×11.5
-
设计者:万维生
-
1980-06-01
《刻舟求剑》这则寓言选自《吕氏春秋·慎大览·察今》,也见于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。《刻舟求剑》讽刺那些不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、不能因时制宜的愚人。它告诉读者,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,人的主观认识应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有所改变,而不应该静止地孤立地看待问题。
1981年3月10日,为了反映中国丰富的文学遗产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寓言—刻舟求剑》特种邮票,全套5枚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×11.5
-
设计者:潘可明
-
1981-03-10
十八世纪中叶,中国作家曹雪芹创作了《红楼梦》。《红楼梦》是中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小说,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。
曹雪芹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作家,他披星戴月,含辛茹苦,伏案十年,从事《红楼梦》的创作,先后增删五次,不幸中道贫病而卒,年未及五十,全书遂未成。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《红楼梦》的后四十回为高鹗所作。
为反映中国这一古典文学名著,邮电部于1981年11月20日和1982年4月24日分两批发行了《红楼梦—金陵十二钗》特种邮票一套,共十二枚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
-
设计者:潘可明
-
原作:刘旦宅
-
1981-11-20
《T69M 红楼梦--金陵十二钗(小型张)》邮票图案为“双玉读曲”。选自第二十三回“西厢记妙词通戏语,牡丹亭艳曲警芳心”,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正在阅读《西厢记》。贾宝玉、林黛玉两人坐在石头上,两边是亭台楼阁,小桥流水,四周是一片桃花,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.5×11
-
设计者:潘可明
-
原作:刘旦宅
-
1981-11-20
《西厢记》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,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,冲破重重阻挠,终成眷属的故事。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,表达了“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”的爱情观。全剧情节引人入胜,形象鲜明生动,文采斐然,极具诗情画意。
1983年2月21日,为了反映中华民族灿烂的古典文学风貌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都发行一套《西厢记》特种邮票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×11.5
-
设计者:刘硕仁
-
原作:王叔晖
-
1983-02-21
1983年2月2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在发行这套邮票的同时,还发行了《西厢记(小型张)》。
图案描绘了老夫人拷问侍女红娘的场面,原图选自明版《西厢记》木刻插图。画面上,代表封建势力的老夫人,正襟危坐在前厅中央;双膝跪地的侍女红娘,腰板挺直,正在理直气壮地替小姐申辩;原本握在老夫人手里的家法棍杖,居然由莺莺尚未谙世的幼弟欢郎挥舞着;而且让相府千金小姐莺莺隐身门外,偷偷地听着,急切地想知道母亲拷问红娘是吉是凶;整个画面既具有矛盾冲突的紧张气愤,又富有强烈的谐闹戏剧效果。特别是在厅堂外的台阶上下,画家又精心安排了一只小鹿和一只仙鹤,它们那种天真活泼、悠闲自得、和谐相处的自然神态,与厅堂内紧张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,生动地深化了画面主题。这幅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,造型完美,线条刚劲,雕斫入微,具有素描的艺术效果。小型张图案以深米黄色“缎织状横纹”衬底,又用驼黄色将明代版本插图中的“莺莺像”复制于画面右侧,既能给人以古版书本的古色古香之感,巧妙地反映了古本面貌,而浅淡的色彩和勾勒工整的线条,又与右侧的拷问红娘情景形成强烈反差,崔莺莺仿佛亲眼目睹了老夫人拷问红娘的过程。图案左上角绘有一校”西厢记“三字朱红印章,和4枚邮票图案相呼应,既起到了协调颜色关系和装饰图案的趣味性艺术效果,又巧妙地点明了画面主题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雕套印
-
齿孔度数:P11.5
-
设计者:刘硕仁
-
原作:《西厢记》木刻版本插图
-
雕刻者:孙鸿年
-
1983-02-21
《牡丹亭》全名《牡丹亭还魂记》,是明代文学家、戏剧家汤显祖(1550—1616)的代表作品,写于明万历六年(公元1598年)。《牡丹亭》的故事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《杜丽娘慕色还魂记》,主要讲述了南安那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和少年书生柳梦梅的故事。汤显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,塑造了杜丽娘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,表现了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,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,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主题,语言真切,抒情自然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该套邮票本来设计了“闺塾”“游园”“惊梦”“写真”“冥判”“婚走”六幅图稿,概括了《牡丹亭》的全部剧情。但为了避免有宣扬封建迷信之嫌,发行时“冥判”一图被删。
1984年10月30日,为了反映中华民族灿烂的古典文学风貌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—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
-
设计者:李为
-
原作:戴敦邦
-
1984-10-30
1984年10月30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在发行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—》的同时,又发行了1枚小型张。
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—》(小型张),图案取材于《牡丹亭》第十出“惊梦”,描绘了杜丽娘与丫环春香游园遣闷的欢乐情景。杜丽娘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,偷偷离开常年拘束自己的绣房,来到花园之中,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春天。画面上,在鸟语花香的花园里,杜丽娘和春香翩翩起舞,大自然之美唤起了她们内心的共鸣,表现出杜丽娘爱自然、爱生活、爱自由的性格特征,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这枚小型张衬托了白色牡丹花纹,形式夸张、鲜明,装饰与画面呼应,显得格外生动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.5×11
-
设计者:李为
-
原作:戴敦邦
-
1984-10-30
明代施耐庵根据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有关宋江农民起义的民间故事、话本、戏曲,施耐庵经过数年综合性的再创作和反复修改,写成了这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《水浒传》,成为宋元时代许多农民起义的富有典型性的艺术概括。
《水浒传》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,广为流传,家喻户晓。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将其列为1987年邮票重大题材之一。在1986年的10月、12月,邮票发行局为这套邮票的发行专门召开过两次座谈会,广泛听取有关专家、学者和集邮家的建议和意见。“水浒”系列邮票计划出3组,每组4枚,发行2枚小型张。1987年3月,在邮票发行局召开的关于“水浒”邮票发行方案的座谈会上,邮政总局刘天瑞局长又提出:按5组,分5年发行。
“水浒”邮票的设计是在邮票图稿评审委员会成立之后,已引人竞争机制。先后共有6套图稿参评。1987年6月16日,在第五次邮票图稿评审会上,山东美术出版社周峰设计的图稿被选中。为使“水浒”系列邮票在风格上保持一致,决定后几组邮票也由他一人设计完成。
1987年12月20日,为了反映中国古典文学宝贵遗产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—〈水浒传〉(第一组)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
-
设计者:周峰
-
1987-12-20
1987年12月20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在发行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—〈水浒传〉(第一组)》的同时,又发行了1枚小型张。
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—〈水浒传〉(第一组)》(小型张),图案根据《水浒传》第十六回“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”,描绘了梁山英雄第一次有组织、有计划地智取生辰纲的精彩场面。邮票图案捕捉住了杨志等押送生辰纲的军汉被麻翻、眼睁睁看着晁盖等人将财宝装去的瞬间情景。晃盖等好汉们智取成功,有开怀大笑者,有得意回首观望者,而众军汉却一个个烂醉如泥,仰、卧、趴、坐,东倒西歪不成模样儿;特别是青面兽杨志,一手挂刀,一手前伸,张嘴欲呼无声,那副无可奈何之状与捋须大笑的晁盖形成了鲜明对比;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七个人把金宝装去,只是起不来,挣不动,说不出,以少胜多,突出表现了一个“智”字,颇具戏剧性。背景采用中国艺术的象征手法,简洁明了地点出了黄泥冈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炎热的气氛,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。小型张采用线装书形式铺底,借用书名《水浒传》作为标题,设计巧妙;底边绘有水波纹样,寓意水泊梁山,点明了主题。
-
北京邮票厂
-
影写版
-
齿孔度数:P11.5×11
-
设计者:周峰
-
1987-12-20